安平
词典解释:
古邑名。本纪国酅邑,春秋时为齐国所并,改名安平。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东北。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破燕军,尽复失地七十余城,封安平君,即此。前221年秦灭齐,改置东安平县。
古县名。南朝宋改东安平县置。治今山东青州市西北。北齐废入临淄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不久又废。
旧县名。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改台湾县置。治今台湾台南市。为台南府治所。1895年被日本侵占后改置台南市。
镇名。1662年郑成功改台湾街置,以郑氏故乡泉州安平镇为名。即今台湾台南市西安平港。1860年(清咸丰十年)后开放为对外通商口岸。古迹有安平古堡,原是荷兰侵占台湾时所筑,名热兰遮堡。郑成功曾以此为指挥中心。
县名。在河北省衡水市西北部、滹沱河下游。县人民政府驻安平镇。战国时为赵安平邑。汉置县。农产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花生等。工业有机械、化学、电子、建材、纺织等。古迹有彩色壁画汉墓。
引证解释
⒈ 平安。
引《韩非子·六反》:“君上之於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汉 焦赣 《易林·旅之家人》:“土陷四维,安平不危,利以居止,保有玉女。”
宋 司马光 《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状》:“况所受祖宗光明盛大之基业,岂可不为之深思远虑,措之於安平坚固之地,以保万世无疆之休哉。”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书》:“閔夫人之陷溺,而欲拯之于安平之涂,诚不自知其过虑也。”
丝弦剧《空印盒》第八场:“事到临危,常转安平,苍天不绝无路人。”
网络解释
安平 (河北省衡水市下辖县)
安平县是河北省衡水市下辖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东接饶阳县,西邻深泽县,南抵深州市、辛集市,北靠安国市、博野县。辖3镇5乡230个行政村,50万人口(2011年),总面505平方公里,耕地49.7万亩。安平自汉高祖时置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因“官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而得名。安平是革命老区,诞生于1923年的中共台城特别支部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建立于1924年的中共安平县委是河北省第一个县委;1938年,冀中区党委、冀中行署、冀中军区等均在这里创建,是冀中抗日根据地的诞生和发祥地。安平县形成了丝网、汽车配件、卫生洁具、化工等行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县经济始终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是全国百家明星县(市)之一,综合经济实力居河北省“十强”县市,被河北省文明办评为文明城区、文明县级市,发展最快的城市,全省排第8位,安平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丝网之乡”、“中国丝网产业基地”、“中国丝网产销基地”、“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全省“特色经济示范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县”,首批“扩权试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