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

词典解释

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1.【解释】: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2.【出自】:《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3.【示例】:他也许要借这原始的集体的力给后代的散漫和萎靡来个~吧。 ◎朱自清《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

4.【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解放思想问题就该~,才能收到成效。

华陀(tuó)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jiǔ)各科,医术高明,诊断准确,在我国医学史上享(xiǎng)有很高的地位。 华陀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 有一次,州官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陀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zhèng)相同:头痛发热。华陀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 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华陀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

对症下药药到病除除奸革弊弊帚千金金丹换骨骨化形销销声匿影影只形单单兵孤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不扬波波光鳞鳞鳞次栉比比众不同同休共戚戚戚具尔尔汝之交交口同声声东击西西台痛哭哭丧着脸脸无人色色丝虀臼臼头深目目下十行行不从径径一周三三三两两两世为人人一己百百万雄兵兵不厌权权倾中外外刚内柔柔声下气气义相投投井下石石人石马马上功成成一家言言三语四四不拗六六亲不和和光同尘尘垢秕糠糠秕在前前仆后继继古开今今夕何夕夕寐宵兴兴云致雨雨丝风片片云遮顶顶名冒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亲非故故人之情情不可却却之不恭恭而有礼礼为情貌貌似强大大中至正正中下怀怀丸操弹弹丝品竹竹报平安安不忘危危于累卵卵与石斗斗丽争妍妍姿艳质质伛影曲曲不离口口不二价价增一顾顾全大局局地吁天

词典名字:

对症下药

词典发音:

duì zhèng xià yào

国语辞典

对症下药 duìzhèng-xiàyào

[suit the medicine to the illness;(fig) suit the remedy to the case;prescribe the right remedy for an illness] 原指医生针对病情处方用药,现在常用来比喻针对具体情况决定采取措施或处理办法

你要老实把原因告诉我,我才能对症下药

基本解释

对症下药[ duì zhèng xià yào ]

⒈  针对病症开方用药。比喻针对问题所在,做有效处理。也作「对症发药」、「对症用药」。

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不想这樊迟是话不问,偏偏的要请学稼学圃起来,夫子深恐他走入长沮桀溺的一路,倘然班门弟子,都要这等起来,如苍生何,所以才对症下药,合他讲那上好礼的三句。」

有的放矢

隔靴搔痒 无的放矢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对证下药”。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问题,确定解决的办法。

《朱子语类》卷四一:“克己復礼,便是捉得病根,对证下药。”
无名氏 《病玉缘·闺怨》:“世间无不可医之病,倘能对症下药,岂有不瘳之理。”
吴晗 《多写一点杂文》:“我想,假如作家们能够多写一些杂文,抓住问题,对症下药,是能够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果的。”

成语解释

对症下药

【解释】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出处】《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示例】他也许要借这原始的集体的力给后代的散漫和萎靡来个~吧。 ◎朱自清《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

【近义词】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反义词】无的放矢、举措失当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网络解释

对症下药 (成语)

  • 对症下药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duì zhèng xià yào,意思是医生针对患者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