屉子

词典解释: tì zi 1.亦作""。 2.一层层大小相等可套叠的盛器。 3.装在床上﹑椅上或窗上可以取下的片状物。 4.方言。指抽屉。国语辞典注音 ㄊㄧˋ ˙ㄗ  拼音 tì zi1. 成套而大小相等,可以一層層整齊疊起來的扁平盛器。▶ 如:「蒸籠屜子」。2. 裝在床上、椅上或窗上用來隔層,且可以取下的片狀物。一般用棕繩、藤皮、鋼絲等編成。▶ 《紅樓夢.第二五回》:「一時下了窗子,隔著紗屜子,向外看的真切。」亦作「屜兒」。3. 器物所附的匣子,可以推入或拉出,並能存放東西。亦稱為「屜兒」。

词典名字:

屉子

词典发音:

tì zǐ

国语辞典

屉子 tìzi

(1) [steamer tray]∶一层层大小相等可套叠的盛器,如蒸笼屉子

(2) [drawer] 〈方〉∶抽屉

基本解释

屉子[ tì zi ]

⒈  成套而大小相等,可以一层层整齐叠起来的扁平盛器。

如:「蒸笼屉子」。

⒉  装在床上、椅上或窗上用来隔层,且可以取下的片状物。一般用棕绳、藤皮、钢丝等编成。也作「屉儿」。

《红楼梦·第二五回》:「一时下了窗子,隔著纱屉子,向外看的真切。」

⒊  器物所附的匣子,可以推入或拉出,并能存放东西。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屉子”。

⒉  一层层大小相等可套迭的盛器。

如:蒸笼屉子。

⒊  装在床上、椅上或窗上可以取下的片状物。一本作“屉子”。

红楼梦》第二七回:“把屋子收拾了,下一扇纱屉子。”

如:椅屉子;窗屉子。

⒋  方言。指抽屉。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屉子

  • 屉子,是汉语词汇,解释为一层层大小相等可套迭的盛器,出处是《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