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

词典解释: shān zhā 又称“红果”。双子叶植物,蔷薇科。落叶乔木。花白色或淡红色。果实近球形,皮色深红,有淡褐色斑点,味酸稍甜。可生食或制糕、蜜饯、果酱和果酒,也可入药,主治饮食积滞等。国语辞典注音 ㄕㄢ ㄓㄚ  拼音 shān zhā植物名。薔薇科蘋果屬,落葉喬木。產於臺灣全島及大陸地區南部海拔七百至二千三百公尺的林中。嫩枝具刺,有軟毛。冬芽茶褐色,無毛。葉互生,長橢圓形。繖房花序,果實球形,熟時黃紅色,多浸漬而後食用。亦稱為「檕梅」、「查梨」。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4195页 第3卷 789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131页

词典名字:

山楂

词典发音:

shān zhā

国语辞典
  • 果树名。落叶乔木,叶近卵形,花白色。其果实小球形,比山里红略小,熟时深红,有小斑点,味酸,可食,亦入药。
  • 基本解释

    山楂[ shān zhā ]

    ⒈  植物名。蔷薇科苹果属,落叶乔木。产于台湾全岛及大陆地区南部海拔七百至二千三百公尺的林中。嫩枝具刺,有软毛。冬芽茶褐色,无毛。叶互生,长椭圆形。繖房花序,果实球形,熟时黄红色,多浸渍而后食用。

    英语hawthorn tree (rose family, genus Crataegus)​, rose hip (hawthorn fruit)​

    德语Weißdorn (S, Bio)​

    法语aubépine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山樝”。亦作“山查”。果树名。落叶乔木,叶近卵形,花白色。其果实小球形,比山里红略小,熟时深红,有小斑点,味酸,可食,亦入药。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山楂》。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七月时品》:“山楂种二,京产者小而甜,外来者大而酸,可以捣糕,可糖食。”
    清 赵翼 《自幸》诗:“偶然食肉仍愁胀,熬熟山查候饭餘。”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山楂 (蔷薇科山楂属山楂果实)

  • 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又名山里果、山里红,蔷薇科山楂属,落叶乔木,高可达6米。
  • 在山东、陕西、山西、河南、江苏、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均有分布。
  • 核果类水果,核质硬,果肉薄,味微酸涩。果可生吃或作果脯果糕,干制后可入药,是中国特有的药果兼用树种,具有降血脂、血压、强心、抗心律不齐等作用,同时也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良药,对胸膈脾满、疝气、血淤、闭经等症有很好的疗效。山楂内的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是一种抗癌作用较强的药物,其提取物对抑制体内癌细胞生长、增殖和浸润转移均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