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

词典解释

中医学名词。
人体部位名。见《素问·骨空论》。指下腹部。因其位于带脉之下,故名。
病症名。原泛指妇科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后用指妇女阴道分泌的粘液。因颜色不同分为白带、赤带、黄带等。带下绵绵多由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脾虚肝郁、湿浊下注所致。常见于妇女生殖系统炎症。

词典名字:

带下

词典发音:

dài xià

国语辞典
1.古代称妇科疾病。中医学以为带脉环绕人体腰部一周,犹如腰带。凡带脉以下,名曰"带下",故妇科病统称之为"带下"。 2.特指妇女阴道中流出黏腻液体的病症。因颜色不同,而有白带﹑赤带﹑赤白带﹑黄带﹑青带﹑黑带﹑五色带之别。多由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炎或盆腔炎引起。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称妇科疾病。中医学以为带脉环绕人体腰部一周,犹如腰带。凡带脉以下,名曰“带下”,故妇科病统称之为“带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妇人之病……此皆带下,非鬼神。”
尤在泾 纂注:“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⒉  特指妇女阴道中流出黏腻液体的病症。因颜色不同,而有白带、赤带、赤白带、黄带、青带、黑带、五色带之别。多由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炎或盆腔炎引起。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带下 科普中国

  • 中医的“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妇科疾病,狭义则专指白带的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的疾病。正常白带由前庭大腺分泌物、阴道黏膜渗出物、宫颈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物等混合形成白带。正常白带呈白色黏液状或蛋清样,量少,无异味,称生理性白带。白带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造成白带异常,也就是病理性白带的原因很多,多数白带异常为感染或炎症引起,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子宫颈糜烂、子宫内膜炎、也有部分由于宫内节育器、子宫颈息肉、宫颈癌等其他疾病引起。临床表现常见白带增多、绵绵不断、腰痛、神疲等,或见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或脓浊样,有臭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