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

词典解释: píng zè 指古汉语字调的平声和仄声。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体文中所用的字音讲求平声和仄声相互交替,使声调谐协,有一定格式,称为调。国语辞典注音 ㄆㄧㄥˊ ㄗㄜˋ  拼音 píng zè平,四聲中的平聲。仄,四聲中的上、去、入三聲。指平聲和仄聲。舊時寫作韻文,用字須相互交替,使其合於格律。▶ 宋.陳鵠《西塘集耆舊續聞.卷四》:「凡表啟之類,近代聲律尤嚴,或乖,則謂之失黏。」▶ 清.郎廷槐《師友詩傳錄》:「或八句一韻,或四句一韻,或兩句一韻,必多寡勻停,遞用,方為得體。」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2666页 第2卷 922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003页

词典名字:

平仄

词典发音:

píng zè

国语辞典

平仄 píngzè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基本解释

平仄[ píng zè ]

⒈  平,四声中的平声。仄,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平仄指平声和仄声。旧时写作韵文,用字须平仄相互交替,使其合于格律

宋·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四》:「凡表启之类,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黏。」
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或八句一韵,或四句一韵,或两句一韵,必多寡匀停,平仄递用,方为得体。」

英语level and oblique tones (technical term for classical Chinese rhythmic poetry)​

德语die vier Töne in der alten chinesischen Phonetik

引证解释

⒈  平声和仄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体诗词和骈俪文所用字音必须平仄相互交替,使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黏。”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一个是秀才,却是八股朋友,作起了八韵诗来,连平仄都闹不明白。”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平仄

  •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