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铭

词典解释: zuò yòu míng 铭的一种。铭是古代一种兼用于规戒、褒赞的韵文,常刻于器物或碑石上。则是书写后置于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的铭文。相传东汉崔瑗因兄为人所杀,便杀死仇人逃亡,遇赦后作铭警戒自己。他曾把铭放在座位右边,故称“”。国语辞典注音 ㄗㄨㄛˋ ㄧㄡˋ ㄇㄧㄥˊ  拼音 zuò yòu míng東漢崔瑗兄為人所殺,瑗為兄報仇後逃亡,後遇赦,作銘置座右以自戒。見《六臣注文選.崔瑗.座右銘.呂延濟注》。後遂稱記在座旁警惕自己的格言為「座右銘」。▶ 唐.白居易〈續座右銘.序〉:「崔子玉座右銘,余竊慕之,雖未能盡行,常書屋壁,然其間似有未盡者,因續為座右銘云。」

词典名字:

座右铭

词典发音:

zuò yòu míng

国语辞典
  • 置于座右用以自警之铭文。
  • 泛指可作为格言以自励的文辞。
  • 基本解释

    座右铭[ zuò yòu míng ]

    ⒈  东汉崔瑗兄为人所杀,瑗为兄报仇后逃亡,后遇赦,作铭置座右以自戒。见《六臣注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注》。后遂称记在座旁警惕自己的格言为「座右铭」。

    唐·白居易〈续座右铭·序〉:「崔子玉座右铭,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

    引证解释

    ⒈  置于座右用以自警之铭文。

    文选·崔瑗<座右铭>》 唐 吕延济 题注:“瑗 兄 璋 为人所杀, 瑗 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支遁》:“僧众百餘,常随稟学,时或有惰者, 遁 乃著座右铭以勗之。”
    唐 白居易 《<续座右铭>序》:“崔子玉 《座右铭》,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

    ⒉  泛指可作为格言以自励的文辞

    陈毅 《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诗:“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座右铭 (给予激励、警戒的格言)

  • 周以前的箴铭以黄帝的《金人铭》为最有名。从金人铭载体的形式看,应该是座右铭的源头之一:一,它用非常形象生动的金人三缄其口的样式来警告世人的慎盲。二,它把铭文刻在金人背后,如果没被销毁,则可做万世之则。三,文章中明确说的是“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这也就是说,这个金人放置的地方,是在台阶的右边。这和座右铭的本质一样,实际上金人铭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座右铭。
  • 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史上,许多中外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