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

词典解释


郡名。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延州置。治肤施(今延安市东北)。辖境相当今陕西延安、安塞、志丹、宜川、延长、延川、子长等市县地。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延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延州为延安郡。
府、路名。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升延州置。治肤施(今延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延安、甘泉、延长、延川、安塞等市县地及大理河上游一带地区。元改为路,辖境略有扩大。明复为府,1913年废。宋、金时为防御西夏的重地。明末为农民大起义最先发动地区,张献忠、李自成都起义于此。
市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中游。西延铁路终点。市区周围有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峙。辖宝塔区和延长、延川、子长、吴旗、志丹、安塞、宜川、黄龙、洛川、黄陵、富县、甘泉十二县。秦置高奴县,隋改肤(膚)施县,明、清为延安府治,1936年改延安县。以滨延河得名。1937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首府。1937—1947年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有“革命圣地”之称。1949年撤市并县,1972年又以延安县部分地区复设市。1975年延安县并入。人口190万(市辖区32.8万,1996年)。是陕北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工业有电力、机械、化肥、汽车修配、纺织、水泥、皮革等。市郊农产以小麦、黍、玉米为主,并有甘草、五加皮等药材。高等学校有延安大学。宝塔山上有明代宝塔。革命纪念地有枣园、王家坪、杨家岭、凤凰山麓、南泥湾等。建有延安革命纪念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词典名字:

延安

词典发音:

yán ān

国语辞典

延安 Yán’ān

[Yan'an ] 陕西省县级市及专区政府所在地。位于陕北黄土高原,面积341平方公里,人口25万。1936年到1947年为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延安

  • 延安市,简称“延”,古称肤施、延州,隶属于陕西省,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省会西安以北371千米。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东西宽256千米,南北长236千米,总面积37037平方千米。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 截至2016年,延安市下辖2区、11县,常住人口225.28万。实现生产总值1082.9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6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74.2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91.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4.83万元。
  • 延安是“双拥运动”发祥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境内有各类文物遗址点8545处,其中革命遗址445处。2017中国年度文化影响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