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成石经

词典解释

又称“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另附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等,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今在西安碑林。

词典名字:

开成石经

词典发音:

kāi chéng shí jīng

国语辞典
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西安碑林。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始刊于 唐文宗 大和 七年(公元833年)。成于 开成 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 长安 务本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 大和 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 西安 碑林。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开成石经

  • 开成石经,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又称唐石经。始刻于文宗太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中国清代以前所刻石经很多,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