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文化

词典解释: cǎi táo wén huà 1.见"仰韶文化"。国语辞典注音 ㄘㄞˇ ㄊㄠˊ ㄨㄣˊ ㄏㄨㄚˋ  拼音 cǎi táo wén huà我國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距今約五千至七千年,分布於中原和甘肅一帶。出土的陶器表面光滑,有紅、黑色彩紋,故稱為「」。又因最早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亦稱為「仰韶文化」。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4529页 第3卷 1123

词典名字:

彩陶文化

词典发音:

cǎi táo wén huà

国语辞典
亦作"仰韶文化"。
基本解释

彩陶文化[ cǎi táo wén huà ]

⒈  我国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距今约五千至七千年,分布中原和甘肃一带出土陶器表面光滑,有红、黑色彩纹,故称为「彩陶文化」。又因最早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也称为「仰韶文化」。

引证解释

⒈  见“仰韶文化”。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彩陶文化

  • 简介
  • 出现时间: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 考古学名词,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马家窑、大汶口等文化中,均发现有彩绘花纹的陶器。即于陶胚表面,施以红、黑色颜料绘制的动植物象生花纹或几何花纹。烧成后,附于器表,不易脱落,故称彩陶。亦有陶器烧成后,再施以彩绘的,然彩绘极易脱落。多成烧后彩绘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