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

词典解释: xún lì1.守法循理的官吏。国语辞典注音 ㄒㄩㄣˊ ㄌㄧˋ  拼音 xún lì善良守法的官吏。▶ 《史記.卷一三○.太吏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作列傳第五十九。」▶ 唐.張說〈奉和聖製賜崔日知往潞州應制〉詩:「明主徵,何年下鳳皇。」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4446页 第3卷 1040

词典名字:

循吏

词典发音:

xún lì

国语辞典
守法循理的官吏。
基本解释

循吏[ xún lì ]

⒈  善良守法的官吏。唐·张说〈奉和圣制赐崔日知往潞州应制〉诗:「明主征循吏,何年下凤皇。」

《史记·卷一三〇·太吏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引证解释

⒈  守法循理的官吏。

《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唐 张说 《奉和赐崔日知》诗:“明主徵循吏,何年下凤凰?”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文说·史体因革》:“传之为体,大抵记公卿之行事, 迁 始传《循吏》, 晋 曰《良吏》。”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袁随园》:“平心而论,其为宰时,清勤明快,无愧循吏。”
章炳麟 《訄书·通法》:“一郡之吏,无虑千人,皆承流修职,故举事易而循吏多。”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循吏

  •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除正史中有“循吏”、“良吏”的概念外,到元杂剧中又有了“清官”乃至民间的“青天大老爷”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