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事宁人
词典解释:
息:平息;宁:使安定。 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1.【解释】: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2.【出自】:《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
3.【示例】:我承认我是抱着“~”的苦衷来接受它的。 ◎闻一多《四杰》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原则问题应当辩论清楚,不能采取~的态度不了了之。
息事宁人人一己百百万雄兵兵不厌权权倾中外外刚内柔柔声下气气义相投投井下石石人石马马上功成成一家言言三语四四不拗六六亲不和和光同尘尘垢秕糠糠秕在前前仆后继继古开今今夕何夕夕寐宵兴兴云致雨雨丝风片片云遮顶顶名冒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亲非故故人之情情不可却却之不恭恭而有礼礼为情貌貌似强大大中至正正中下怀怀丸操弹弹丝品竹竹报平安安不忘危危于累卵卵与石斗斗丽争妍妍姿艳质质伛影曲曲不离口口不二价价值连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不扬波波光鳞鳞鳞次栉比比众不同同休共戚戚戚具尔尔汝之交交口同声声东击西西台痛哭哭丧着脸脸无人色色丝虀臼臼头深目目下十行行不从径径一周三三三两两两全其美美不胜收收之桑榆榆枋之见见世生苗苗而不秀秀外慧中中原逐鹿鹿死谁手手不停挥挥剑成河
国语辞典
◎ 息事宁人 xīshì-níngrén
[gallant;patch up a quarrel and reconcile the parties concerned] 原意是不生事扰民。后指平息纠纷,使人安宁(常带有自我牺牲的意味)
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后汉书·章帝纪》
基本解释
息事宁人[ xí shì níng rén ]
⒈ 原指为政不生事扰民。后多指调停纷争,以使彼此相安。清·纪昀。
引《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
《阅微草堂笔记·卷二三·滦阳续录五》:「谬答以畏,可息事宁人。彼此相激,伊于胡底乎?」
近相安无事
反推波助澜 惹事生非 无事生非
引证解释
⒈ 谓不生事扰民。
引《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气。”
《清史稿·高宗纪二》:“己卯,以用兵 金川 劳费,密諭 傅恒 息事寧人。”
⒉ 泛指平息人事纠纷。
引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畏鬼者常情,非辱也。谬答以畏,可息事寧人。”
孙中山 《致国民党员书》:“至于以息事寧人为藉口,而枉道以求合,吾党之士,所不屑为。”
夏衍 《于伶小论》:“先天的具备了旧时代儒生的谦让与息事宁人的心情。”
成语解释
息事宁人
【解释】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出处】《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
【示例】我承认我是抱着“~”的苦衷来接受它的。 ◎闻一多《四杰》
【近义词】相安无事
【反义词】推波助澜、无事生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汉典
网络解释
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是一个成语,读音是xī shì níng rén,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消除事端,使人们平安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