愆伏

词典解释: qiān fú 《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愆阳:冬天阳温。伏阴:夏天阴凉)后因以“”指气候失常,冷暖不调:土气有早晚,天时有。国语辞典注音 ㄑㄧㄢ ㄈㄨˊ  拼音 qiān fú愆,愆陽,指冬天過度炙熱。伏,伏陰,指夏天出現寒氣。指氣候失常,寒暑失調。▶ 《書經.舜典》漢.孔安國.傳:「納舜使大錄萬機之政,陰陽和,風雨時,各以其節,不有迷錯,明舜之德合於天。」▶ 宋.秦觀〈喜雨得城字〉詩:「一氣或錯繆,相寇兵。」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0231页 第7卷 629

词典名字:

愆伏

词典发音:

qiān fú

国语辞典
  • 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 基本解释

    愆伏[ qiān fú ]

    ⒈  愆,愆阳,指冬天过度炙热。伏,伏阴,指夏天出现寒气。愆伏指气候失常,寒暑失调。

    《书经·舜典》汉·孔安国·传:「纳舜使大录万机之政,阴阳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明舜之德合于天。」
    宋·秦观〈喜雨得城字〉诗:「一气或错缪,愆伏相寇兵。」

    引证解释

    ⒈  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

    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孔丛子·论书》:“是故阴阳清和,五星来备,烈风雷雨各以其应,不有迷错愆伏,明 舜 之行合於天也。”
    《宋书·王弘传》:“荏苒推迁,忽及三载,遂令负乘之衅,彰著幽明,愆伏之灾,患缠氓庶。”
    宋 欧阳修 《原弊》:“夫阴阳在天地间,腾降相推不能无愆伏,如人身之有血气,不能无疾病也。”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愆伏

  • 愆伏多指气候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