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

词典解释: shǒu yǔ 聋哑人传递思想的方法。分手指语和手势语。手指语指用手指作出代表有声语言的字母,并按语言的顺序和规则连续打出的语言。手势语指以约定俗成的手势(或辅以表情)模拟形象,构成一定的意义的语言。国语辞典注音 ㄕㄡˇ ㄩˇ  拼音 shǒu yǔ1. 以手勢示意。▶ 唐.裴鉶《崑崙奴》:「知郎君穎悟,必能默識,所以手語耳。」▶ 《聊齋志異.卷三.夜叉國》:「徐再與手語,夜叉似微解。」2. 以手的姿勢或動作示意的語言。用來教誨聾啞兒童,為聾啞與聾啞、或聾啞與諳手語 的常人間溝通思想的工具。

词典名字:

手语

词典发音:

shǒu yǔ

国语辞典

手语 shǒuyǔ

(1) [dactylology]∶聋哑人以手指字母和手势代替语言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

(2) [sign language]∶聋哑人或说不同语言的人用以表达意见的一种方法,以系统的习用手势为主

(3) [talk]∶以手势表达的像说话似的或起谈话作用的语言

一个聋子…在他的手语中偶尔还夹杂着一些俚语的手势

基本解释

手语[ shǒu yǔ ]

⒈  以手势示意。

唐·裴铏《昆仑奴》:「知郎君颖悟,必能默识,所以手语耳。」
《聊斋志异·卷三·夜叉国》:「徐再与手语,夜叉似微解。」

⒉  以手的姿势或动作示意的语言。用来教诲聋哑儿童,为聋哑与聋哑、或聋哑与谙手语 的常人间沟通思想的工具。

英语sign language

德语Gebärdensprache (S, Sprachw)​

法语langage des signes, langue des signes

引证解释

⒈  谓以手势表示意思。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知郎君颖悟,必能默识,所以手语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两情益篤,时色授而手语之。”

⒉  指弹奏琴瑟之类的乐器。以乐声能表达情意,故称。

李白 《春日行》:“佳人当窗弄白日,絃将手语弹鸣筝。”
金农 《旅夜闻筝赠别孔氏兄弟》诗之三:“夜阑手语动离心,我亦闻之凄怨深。”

⒊  聋哑学校进行教学和聋哑人之间传递思想的方法。分“指语”和“手势语”两种。用手指作种种姿势,代表字母形状,进行拼音,表达意思,称“指语”。指语又分双手语和单手语。 中国 聋哑学校试行中的汉语拼音指语属后者。以手势作比量,模拟形象,构成一定的意思,互相交际和交流思想,称“手势语”。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手语 (聋哑人交流方式)

  • 手语(C)是用手势比量动作,根据手势的变化模拟形象或者音节以构成的一定意思或词语,它是听力障碍还有无法言语的人(即聋哑人)互相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手的语言,它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而对于听力障碍的人来说,它则是主要的交际工具。
  • 手语与语言的差别则主要在于语音这个问题上和聋哑人是否以手势进行思维。
  • 2018年7月1日,中国实施《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