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中

词典解释

1.取正;调节,使之适中,现多指协调不同意见,使各方都能接受

2.又作折衷

1.亦作“折衷”。取正,用为判断事物的准则。

《楚辞·九章·惜诵》:“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嚮服。” 朱熹 集注:“折中,谓事理有不同者,执其两端而折其中,若《史记》所谓‘六艺折中于 夫子 ’是也。”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侍郎徐公帖》:“予之所疑者,谁与折衷之。” 宋 叶适 《题<西溪集>》:“夫欲折中天下之义理,必尽攷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 梁启超 《论湖南应办之事》:“更折衷於古经古子之精华,略览夫格致各学之流别。”

2.调节使适中。

《尸子》卷上:“听狱折衷者, 皋陶 也。”《南史·江淹传》:“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 唐 韩愈 《上张仆射第二书》:“乘之有道,步骤折中,少必无疾,老必后衰。”

3.指调和不同意见或争执。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设法调解,折中之后,许开一个窗。”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二章:“ 唐淑贞 顾虑到将来的意外,讨论之后,才折衷下来,由 白知时 立刻亲笔起草,拟一个结婚广告。”

词典名字:

折中

词典发音:

zhé zhōng

国语辞典

折中 zhézhōng

(1) [compromise]∶取正;调节,使之适中,现多指协调不同意见,使各方都能接受

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赞》

决狱折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管子·小匡》

(2) 又作“折衷”

折中方案

基本解释

折中[ zhé zhōng ]

⒈  调和太过与不及,使之得当合理。也作「折衷」。

《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极端

⒉  公平、公正。

《管子·小匡》:「决狱折中,不杀不辜。」

英语to compromise, to take the middle road, a trade-off, eclectic

德语Kompromiss, Kompromissvorschlag (S)​

法语faire un compromis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折衷”。

⒉  取正,用为判断事物的准则。

《楚辞·九章·惜诵》:“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嚮服。”
朱熹 集注:“折中,谓事理有不同者,执其两端而折其中,若《史记》所谓‘六艺折中于 夫子 ’是也。”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侍郎徐公帖》:“予之所疑者,谁与折衷之。”
宋 叶适 《题<西溪集>》:“夫欲折中天下之义理,必尽攷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
梁启超 《论湖南应办之事》:“更折衷於古经古子之精华,略览夫格致各学之流别。”

⒊  调节使适中。

《尸子》卷上:“听狱折衷者, 皋陶 也。”
南史·江淹传》:“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
唐 韩愈 《上张仆射第二书》:“乘之有道,步骤折中,少必无疾,老必后衰。”

⒋  指调和不同意见或争执。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设法调解,折中之后,许开一个窗。”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二章:“唐淑贞 顾虑到将来的意外,讨论之后,才折衷下来,由 白知时 立刻亲笔起草,拟一个结婚广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折中

  • 折中,指使适中;犹言取正,用来判断事物的准则。见《管子·小匡》:“管仲曰:‘决狱折中,不杀不幸,不诬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