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

词典解释

太平天囯时期活动于北方的农民起义军。原称捻子(今称捻党)。每一股谓“一捻子”,分布于苏、鲁、豫、鄂、皖一带,以皖北为活动中心。成员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盐贩和游民。以抗粮、抗差、打富济贫等为斗争方式。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囯北伐军经过安徽、河南,捻党纷纷响应,从此展开大规模武装斗争。1855年张乐行在雉河集(今属安徽涡阳)召集各路捻军首领会盟,被推为盟主,建立五旗军制,制订《行军条例》十九条。1857年张乐行与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等会师霍邱、六安间,接受太平天囯领导。此后捻军转战豫、皖、苏、鲁、鄂各省,屡败清军。1862年(同治元年)陈玉成牺牲后,张乐行受清军围攻,次年初在蒙城被俘牺牲。1864年捻军张宗禹、任化邦等与太平军赖文光部会合,推赖为首领,整编军队,采用流动战术,易步为骑。次年在曹州(治今菏泽)高楼寨击杀僧格林沁。1866年10月于河南分为东西两路活动:赖文光、任化邦率东捻军转战湖北、河南、安徽、山东和江苏诸省,1868年初在扬州附近失败。张宗禹率西捻军进入陕西,联合回民军作战。后为援救东捻军,经山西、直隶(今河北)至山东北部,1868年8月在茌平徒骇河边覆没。捻军坚持战斗十六年,活动范围达八省,有力配合了太平天囯和北方各地人民的斗争。

词典名字:

捻军

词典发音:

niǎn jūn

国语辞典

捻军 Niǎnjūn

[the Nian Army] 清朝的一支农民起义队伍(1852—1868),活动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带,主要领袖有张洛行、赖文光等。曾在太平天国领导下与太平军配合作战。1866年分为东、西两支,最后被清军消灭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见“捻子”。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捻军

  • 捻军(1853年——1868年)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五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此后为后期捻军。
  • 捻军兴起后,首领为沃王张洛行(张乐行)、奏王苗沛霖、孙葵心等。至捻军时代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众。1865年,清朝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