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室

词典解释: dūn huáng shí shì 1.亦称"敦煌石窟"。 2.包括古代隶属敦煌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和水峡口小千佛洞四窟。一般指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在甘肃省敦煌县鸣沙山山麓。其处有三界寺,寺旁石室千馀,壁画﹑塑像(多系佛像)极多。自东晋迄元,皆有建造。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于复壁中发现藏经室,内藏手写佛经及美术作品等,极为丰富。写本最早为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最晩为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而以唐﹑五代的为最多。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等先后前往,掠去大量精品。石室写本部分业经整理印行。全国解放后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国语辞典注音 ㄉㄨㄣ ㄏㄨㄤˊ ㄕˊ ㄕˋ  拼音 dūn huáng shí shì地名。甘肅省敦煌縣東南鳴沙山半腹地山麓有石室無數,俗稱為「千佛洞」,舊稱為「莫高窟」。於前秦符堅建元二年(西元366)由僧人樂僔鑿建經營。內藏六朝、隋、唐及五代人手寫佛教經典及其他藝術品甚富,對我國文學藝術影響頗鉅;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發現,所藏多為英人斯坦因及法人伯希和先後擇要蒐羅而去,今藏倫敦博物館和巴黎國民圖書館。亦稱為「敦煌千佛洞」、「敦煌石窟」。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6951页 第5卷 496

词典名字:

敦煌石室

词典发音:

dūn huáng shí shì

国语辞典
  • 亦称“敦煌石窟”。
  • 基本解释

    敦煌石室[ dūn huáng shí shì ]

    ⒈  地名。甘肃省敦煌县东南鸣沙山半腹地山麓有石室无数,俗称为「千佛洞」,旧称为「莫高窟」。于前秦苻坚建元二年(西元366)​由僧人乐僔凿建经营。内藏六朝、隋、唐及五代人手写佛教经典及其他艺术品甚富,对我国文学艺术影响颇巨;清光绪二十六年(西元1900)​发现,所藏多为英人斯坦因及法人伯希和先后择要搜罗而去,今藏伦敦博物馆和巴黎国民图书馆。

    引证解释

    ⒈  亦称“敦煌石窟”。包括古代隶属 敦煌 境内的 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 和 水峡口 小千佛洞 四窟。一般指 莫高窟,俗称 千佛洞。在 甘肃省 敦煌县 鸣沙山 山麓。其处有 三界寺,寺旁石室千馀,壁画、塑像(多系佛像)极多。自 东晋 迄 元,皆有建造。 清 光绪 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于复壁中发现藏经室,内藏手写佛经及美术作品等,极为丰富。写本最早为 晋安帝 义熙 二年(公元406年),最晚为 宋太宗 至道 三年(公元997年),而以 唐、五代 的为最多。 英 人 斯坦因、法 人 伯希和 等先后前往,掠去大量精品。石室写本部分业经整理印行。全国解放后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敦煌石室

  • 敦煌石室主要有两种含义,1.亦称"敦煌石窟"。2.包括古代隶属敦煌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和水峡口小千佛洞四窟。一般指莫高窟,俗称千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