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院

词典解释

宋代官府手工工场之一。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置,属少府监,南宋时,并少府监入文思院。其职务,据《宋史·职官志》:“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彩绘素装钿之饰,以供舆辇册宝法物,凡器服之用。”其命名之意,清人已不能确定。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九:“余向疑宋巧作之局曰文思院,不详命名之意。《青箱杂记》云:考工记氏掌攻金,其量铭曰,时文思索。故今世攻作之所,号文思院。江邻幾云:或说,文思,殿名。聚攻巧于其侧,因名之曰文思院使。”明代也有文思院,属工部。

词典名字:

文思院

词典发音:

wén sī yuàn

国语辞典
1.唐宫殿名。唐武宗好长生术﹐于大明宫筑望仙台﹐宣宗即位后罢。大中八年重加修葺﹐改称文思院。见唐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 2.宋官署名。属少府监﹐下设美术工艺作坊共四十二所。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唐 宫殿名。 唐武宗 好长生术,于 大明宫 筑 望仙台,宣宗 即位后罢。 大中 八年重加修葺,改称 文思院。见 唐 裴庭裕 《东观奏记》卷上。

⒉  宋 官署名。属少府监,下设美术工艺作坊共四十二所。

《宋史·职官志五》:“文思院,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采绘素装鈿之饰,以供舆輦,册寳、法物凡器物之用。”
宋濂 《题魏教授所受咸淳诰命后》:“然 唐 誥初用纸,至 肃宗 时始用绢, 贞元 后乃更之以綾。今用文思院制勅綾,亦其遗制也。”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文思院

  • 文思院是唐后期设置的一个制作机构,并为五代两宋时期所沿置。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文思院的性质、职能和职官设置都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文献记载非常之少,所以很少有人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