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

词典解释

亦称“文昌帝”。 亦称“文昌君”。即 梓潼帝君 。《明史·礼志四》:“ 梓潼帝君 者,记云:‘神姓 张 名 亚子 ,居 蜀 七曲山 ,仕 晋 战没,人为立庙。 唐 宋 屡封至 英显王 。道家谓帝命 梓潼 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 元 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热如火,福德君,庸人父母;冷如冰, 文昌帝 ,秀士宗师。” 清 袁枚 《新齐谐·七盗索命》:“今年除夕,渠之姓名将被 文昌君 送上天榜。” 清 恽敬 《文昌宫碑阴录》:“ 文昌帝君 之祀,不知其所始。”参见“梓潼帝君”。

词典名字:

文昌帝君

词典发音:

wén chāng dì jūn

国语辞典
1.亦称"文昌帝"。亦称"文昌君"。 2.即梓潼帝君。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亦称“文昌帝”。亦称“文昌君”。即 梓潼帝君。《明史·礼志四》:“梓潼帝君 者,记云:‘神姓 张 名 亚子,居 蜀 七曲山,仕 晋 战没,人为立庙。参见“梓潼帝君”。

唐 宋 屡封至 英显王。道家谓帝命 梓潼 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 元 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
孔尚任桃花扇·馀韵》:“热如火,福德君,庸人父母;冷如冰, 文昌帝,秀士宗师。”
袁枚 《新齐谐·七盗索命》:“今年除夕,渠之姓名将被 文昌君 送上天榜。”
清 恽敬 《文昌宫碑阴录》:“文昌帝君 之祀,不知其所始。”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文昌帝君 (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 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名星,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中国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东晋宁康二年(374),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实为《晋书》所载张育之事。
  • 据传,文昌帝君有七十三次化身,在周为张仲,在汉为张良,在晋为凉王吕光,在五代为蜀王孟昶,在姚秦之世为张亚子。其为人天性刚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恤民如子。其传世之著作有阴骘文、感应篇、劝孝文、孝经解等诸书,皆有裨于教化,不失圣人之旨,故学者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