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竿

词典解释: qí gān 1.亦作""。 2.悬挂旗帜的杆子。国语辞典注音 ㄑㄧˊ ㄍㄢ  拼音 qí gān懸旗的高竿。▶ 《三國演義.第七回》:「忽一日,狂風驟起,將中軍『帥』字吹折。」亦作「旗杆」。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9598页 第6卷 1615

词典名字:

旗竿

词典发音:

qí gān

国语辞典
1.亦作"旗竿"。 2.悬挂旗帜的杆子。
基本解释

旗竿[ qí gān ]

⒈  悬旗的高竿。也作「旗杆」。

三国演义·第七回》:「忽一日,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竿吹折。」

德语Fahnenmast (S)​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旂竿”。悬挂旗帜的杆子。

后汉书·袁绍传》“遂到 瓚 营拔其牙门” 唐 李贤 注:“牙门旗竿,军之精也。”
刘禹锡 《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遥想 兔园 今日会,琼林满眼映旂竿。”
杜甫 《复愁》诗之五:“金丝鏤箭鏃,皂尾製旗竿。”
鲁迅 《呐喊·白光》:“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竿和扁额。”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旗竿

  • ①指示球洞位置的可动标记。
  • ②亦作"旗杆"。悬挂旗帜的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