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区

词典解释: shí qū 有共同时间标准的法定区域。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制定了制度,每一内一律使用其中央子午线的时间。东西半球各12个。以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为标准线,东西两侧各7?5°经线范围内所组成的称为“零”。然后再向东(或西)方向延伸,以东(西)经15°、30°…180°为中央线的,分别称东(西)一区,东(西)二区,……东(西)十二区。国语辞典注音 ㄕˊ ㄑㄩ  拼音 shí qū同一小時的地區。地球自轉經度十五度須一小時,故於西元一八八四年國際經度會議依地球表面經線將全球等分為二十四時區,以英國格林威治為準,向東每十五度加一小時,向西每十五度減一小時。但時區界線常因政治與地理上因素,而有彈性調整。

词典名字:

时区

词典发音:

shí qū

国语辞典

时区 shíqū

[time zone] 为了按统一标准分区计时,将地球表面按经线分为24区。每一时区的经度宽为15度,每区按中央子午线上的时间作为该区的“标准时”,具体实施中往往根据各国的行政区界或自然界线来确定

基本解释

时区[ shí qū ]

⒈  同一小时的地区。地球自转经度十五度须一小时,故于西元一八八四年国际经度会议依地球表面经线将全球等分二十四时区,以英国格林威治为准,向东每十五度加一小时,向西每十五度减一小时。但时区界线常因政治与地理上因素,而有弹性调整。

引证解释

⒈  将地球表面按经线分为24区,称为“时区”。以本初子午线基准,东西经度各7.5°的范围作为零时区,然后每隔15°为一时区。在每一区内一律使用它的中央子午线上的时间,称为该区的“标准时”。每越过一区的界限,时间便差1小时。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时区

  • 由于世界各国家与地区经度不同,地方时也有所不同,因此会划分为不同的时区。正式的时区划分,其中包括24个时区,每一时区由一个英文字母表示。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有一个例外,每个时区有一条中央子午线;例如,GMT属于“z”区,因此其时间后通常添加后缀“Z”(口语中用后缀“Zu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