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宪历

词典解释

一种阴阳历。清顺治二年(1645年)颁行。由汤若望把*《崇祯历书》删改成《西洋新穏椤罚倬荽擞?u>太宗天聪八年(1634年)编出《时宪历》。历法正式采用*定气。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第五次(即最后一次)大改革。

词典名字:

时宪历

词典发音:

shí xiàn lì

国语辞典
  • 历法名。制定于末,·顺治二年(1645年)颁行,正式采用定气注历。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五次(即最后一次)大改革。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历法名。制定于 明 末, 清 顺治 二年(1645年)颁行正式采用定气注历。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五次(即最后一次)大改革。

    清 曹寅 《十月朔后陶雪蓬返櫂戏呈》诗:“内府旧分《时宪历》,水曹新饯祭餘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时宪历

  • 《时宪历》一书,制定于明末,正式采用定气。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第五次亦是最后一次大改革。明朝末年,经过四十多年实测,引用西洋法数,编成《崇祯历书》,未及正式颁行而明已亡。清初,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把它加以删改并压缩,进呈清政府。清政府把它改名为《西洋历法新书》,并且根据它的数据编制历书,叫做时宪历。时宪历废除把全年分成二十四份,据以确定节气的平气(恒气),正式采用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为标准的定气。近代所用的旧历就是时宪历,通常叫做夏历或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