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

词典解释: mù xīng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的次序计为第五颗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7?783亿千米。直径14?28万千米,平均密度为1?33克/厘米?3,质量1?9×10??30克。公转周期11?86年,自转周期9小时50分。表面大气稠密,其中有明暗交替的云带,平均温度约-140°c,著名的大红斑是嵌在云带内的云团。其磁场比地球强20~40倍,因而有大规模的极光和光环。有十六颗卫星。国语辞典注音 ㄇㄨˋ ㄒㄧㄥ  拼音 mù xīng星名。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第五顆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七億七千八百三十萬公里,有十六顆衛星。公轉週期十一點八六年,自轉週期零點四一日,赤道半徑七萬一千九百公里。大氣中可看到巨大的條紋及有兩個地球大的紅斑。有環。其伊奧衛星上有激烈的火山活動。古時以其歲行一次,十二歲而一周天,可用以紀年,故亦稱為「福星」、「歲星」。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5737页 第4卷 669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922页

词典名字:

木星

词典发音:

mù xīng

国语辞典
  • 古称“岁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绕日公转周期约十二年。
  • 基本解释

    木星[ mù xīng ]

    ⒈  行星名。距离太阳第五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目前已知有六十余颗卫星,有行星环。属于类木行星,大气成分主要为氢和氦,外观可看到平行于赤道,呈现红、棕、黄、白色各异的宽广云带,另有大气气旋造成的大红斑。古时分周天为十二次,木星每岁行经一次,十二岁而一周天,用以纪年,故也称为「福星」、「岁星」。

    英语Jupiter (planet)​

    德语Jupiter (S, Astron)​

    法语Jupiter (planète)​

    引证解释

    ⒈  古称“岁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绕日公转周期约十二年。 中国 古代用它来纪年。参见“岁星”。

    《史记·天官书》:“木星与土合,为内乱,饥,主勿用战,败。”
    《金史·宣宗纪中》:“﹝ 兴定 元年八月﹞木星昼见於昴,六十有七日乃伏。”
    郭沫若 《星空·海上》:“西方的那朵木星哟,又巨,又朗!”
    省称”。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祥瑞》:“唐 乾符 中,木入南斗,术士 边冈 以为帝王之兆。”
    文天祥 《赠叶大明》诗:“我生有命六六,木孛循环相起伏。”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木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 木星(Jupiter)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从内向外的第五颗行星。它的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是太阳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木星与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皆属气体行星,因此四者又合称类木行星(木星和土星合称气态巨行星)。木星是一个气态巨行星,占所有太阳系行星的70%,主要由氢组成,其次为氦,占总质量的25%,岩核则含有其他较重的元素。人类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气中云层的顶端,压强比1个大气压略高。
  • 木星由于自转快速而呈现扁球体(赤道附近有略微但明显可见的凸起)。外大气层明确依纬度分为多个带域,各带域相接的边际容易出现乱流和风暴。最显著的例子是大红斑,最早在17世纪时人们便以望远镜首度发现它的存在。环绕着行星的是松弱的行星环系统和强大的磁层。木星至少有79个卫星。
  • 2018年2月,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由“朱诺”号卫星拍摄到的一组木星南极的图像,醒目的蓝色漩涡以华丽的图案扭曲变幻,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观。
  • 2018年,天文学家发现了12颗新的木星卫星,使得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已知卫星数量增加到79个。科学家在观测更遥远的柯伊伯带天体时拍摄到了它们。新增的两颗卫星被命名为“S/2016 J1”和“S/2017 J1”,分别距木星2100万公里和2400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