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

词典解释

也叫“拉魂腔”。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北部、山东南部。一说源于山东临沂民间的肘鼓子;一说源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西)民间的太平歌和猎户腔。清咸丰年间已有职业艺人。板腔体结构,主奏乐器为柳叶琴。

词典名字:

柳琴戏

词典发音:

liǔ qín xì

国语辞典
  • 戏曲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流行于江苏北部、山东南部。从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据传与安徽的泗州戏同出一源。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戏曲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流行江苏 北部、 山东 南部。从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据传与 安徽 的泗州戏同出一源。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柳琴戏

  • 柳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清末产生于山东省临沂、枣庄一带。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并有多种花腔,谓之“拉魂腔”,又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柳琴戏”。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是以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由山东滕州申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