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状茎

词典解释

亦称“根茎”。多年生植物的根状地下茎。有节与节间之分,节上有退化鳞叶,以此区别于根。由于顶芽与腋芽的活动,茎轴既保持在地下生长,且每年能有新枝长出地面。每节生有不定根,老枝死亡,新枝分离,故能进行营养繁殖。有些植物的根状茎可供食用(如藕、姜等)或供药用(如大黄、芦苇、缬草等)

词典名字:

根状茎

词典发音:

gēn zhuàng jīng

国语辞典
多年生植物的地下茎。外形像根,有节与节间之分,没有根冠而有顶芽。根状茎可供食用的,如藕﹑姜等;可供药用的,如大黄﹑缬草等。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多年生植物的地下茎。外形像根,有节节间之分,没有根冠而有顶芽。根状茎可供食用的,如藕、姜等;可供药用的,如大黄缬草等。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根状茎

  • 根状茎(rhizome),亦称根茎,地下的变态茎(Modified Subterraneous Stems)之一。具有横生的肉质茎,明显的节和节间,先端生有顶芽,节上通常有退化的鳞片叶与腋芽,并常生有不定根。
  • 植物学中指水平生於地下的植物茎。能长出幼芽和根系,形成新植株行无性繁殖,并能使植物在地下生存多年。睡莲、许多蕨类和森林草本植物只有根状茎,因此,通常只能见到它们的叶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