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

词典解释: gé lì 1.诗文的格调﹑气势。国语辞典注音 ㄍㄜˊ ㄌㄧˋ  拼音 gé lì詩文的格調、氣勢。▶ 唐.元稹〈上令狐相公詩啟〉:「然以為律體卑痺,不揚,苟無姿態,則陷流俗。」▶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辯》:「詩之法有五:曰體製,曰,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6059页 第4卷 991

词典名字:

格力

词典发音:

gé lì

国语辞典
诗文的格调﹑气势。
基本解释

格力[ gé lì ]

⒈  诗文的格调、气势。

唐·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然以为律体卑痺,格力不扬,苟无姿态,则陷流俗。」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英语Gree (brand)​

引证解释

⒈  诗文的格调、气势。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然以为律体卑痹,格力不扬,苟无姿态,则陷流俗。”
前蜀 贯休 《上孙使君》诗:“野人有章句,格力亦慷慨。”
宋 苏轼 《书唐氏六家书后》:“颜鲁公 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 杜子美 诗,格力天纵奄有 汉、魏、晋、宋 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復措手。”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以气韵清高深渺者絶,以格力雅健雄豪者胜。”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格力 (汉语词语)

  • 中国古代诗论、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严羽《沧浪诗话》认为“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在唐代以后的诗歌理论中,常常谈及诗的“格”、“调”,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代前七子、后七子和清代沈德潜所提倡去模拟汉魏盛唐的诗歌,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在诗歌的体、格、声、调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许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