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竹

词典解释: guì zhú 竹子的一种,秆高大,坚韧致密,用作建筑材料,也可制器物。产于台湾省。也作筀竹。国语辞典注音 ㄍㄨㄟˋ ㄓㄨˊ  拼音 guì zhú植物名。禾本科毛竹屬,小喬木。地下莖匍匐狀,單軸散生。稈散生,呈圓筒形,且形狀高大。葉披針形,葉鞘無毛。主產於我國黃河以南。稈可供建築及製農具、竹器等。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6024页 第4卷 956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92页

词典名字:

桂竹

词典发音:

guì zhú

国语辞典
  • 竹名。
  • 基本解释

    桂竹[ guì zhú ]

    ⒈  植物名。禾本科毛竹属,小乔木地下茎匍匐状,单轴散生。秆散生,呈圆筒形,且形状高大。叶披针形,叶鞘无毛。主产于我国黄河以南。秆可供建筑及制农具竹器等。

    引证解释

    ⒈  竹名。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五十里,曰 云山,无草木。有桂竹,甚毒,伤人必死。”
    晋 戴凯之 《竹谱》:“桂竹高四五丈,大者二尺,围阔节大,叶状如甘竹而皮赤, 南康 以南所饶也。”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桂竹

  • 桂竹(学名: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 )又称台湾桂竹,分布于台湾中北部海拔100~1500米地区的散生竹种,是台湾特有种。杆高约12米,直径4~8厘米,节间长12~40厘米,节有两个明显的环,幼杆呈粉绿色,后变深绿,一旦年老则转变为棕绿色;地下茎多为实心,根茎横走繁生。
  • 竹杆表皮坚硬,杆肉厚0.4~1厘米,在各类竹材中抗弯强度最大,最适劈成竹篾制作竹编器具,早年在台湾被用来制成米篮、畚箕、鱼篓等生活必需品。而且桂竹用途甚广,还可以当作包管家具的材料,笋亦可食用。加上繁殖迅速,覆盖面积颇广,长年是台湾的重要经济作物。
  • 桂竹亦称斑竹、五月竹、麦黄竹、小麦竹,因在麦共同时成竹,故有此名。《宣统湖北通志》:桂竹作圭竹,谓之贵竹。《竹谱》作桂竹,谓高四五丈,大二尺围,状如甘竹而皮赤。《诸官故事》云:梁元帝竹林堂亭前有竹,名桂竹,来风防露,上下合流,每日出罗纨翠,望若花开。因杆箨上有褐色斑点,故又名斑竹。
  • (概述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