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楷

词典解释: zhèng kǎi 也称“正书”、“真书”、“楷书”。字体名。由隶书过渡而来,始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趋于成熟,唐代达到巅峰,迄今通行全国。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为楷模,故称。国语辞典注音 ㄓㄥˋ ㄎㄞˇ  拼音 zhèng kǎi漢字字體的一種。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稱為「」。始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一直通行到現在。亦稱為「楷書」。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6779页 第5卷 324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661页

词典名字:

正楷

词典发音:

zhèng kǎi

国语辞典
  • 即楷书。汉字字体的一种。
  • 基本解释

    正楷[ zhèng kǎi ]

    ⒈  汉字字体的一种。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称为「正楷」。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通行到现在。

    英语regular script (Chinese calligraphic style)​

    德语reguläres Skript od. Manuskript (S)​

    法语style régulier, (calligraphie chinoise)​ style régulier, calligraphie régulière

    引证解释

    ⒈  即楷书。汉字字体的一种。参见“楷2书”。

    唐 徐浩 《古迹记》:“张芝 章草、 钟繇 正楷,时莫其先。”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