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堂

词典解释: diàn táng 指宫殿、庙宇等高大建筑物。国语辞典注音 ㄉㄧㄢˋ ㄊㄤˊ  拼音 diàn táng高大的建築物。▶ 《文選.宋玉.神女賦》:「振繡衣被袿裳,襛不短纖不長,步裔裔兮曜。」▶ 宋.李覯〈袁州學記〉:「瓦甓黝堊,丹漆舉以法,故室房廡門各得其度,百爾器備,並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9485页 第6卷 1502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98页

词典名字:

殿堂

词典发音:

diàn táng

国语辞典

殿堂 diàntáng

(1) [palace]∶高大建筑物

(2) [palace hall]∶也指建筑物的厅堂

寺院内殿堂焕然一新

基本解释

殿堂[ diàn táng ]

⒈  高大的建筑物。

《文选·宋玉·神女赋》:「振绣衣被袿裳,襛不短纤不长,步裔裔兮曜殿堂。」
宋·李觏〈袁州学记〉:「瓦甓黝垩丹漆举以法,故殿堂室房庑门各得其度,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

英语palace, hall, temple buildings

德语Halle (S, Arch)​

法语salle, palais

引证解释

⒈  宫殿;高大堂屋。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步裔裔兮曜殿堂。”
《三国志·魏志·锺毓传》:“夫策贵庙胜,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千里之外。”
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宫内殿堂,皆雕饰精綺,过於上宫。”
宋 李觏 《袁州学记》:“殿堂室房廡门,各得其度。”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殿堂 (中国古建筑)

  • 殿堂是指中国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用途为祭祀祖先,怀念先贤英烈等。可由官府或民间权威设立。渊源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夹,室的两旁有房、有厢。
  • 殿堂 (词语概念)

  • 殿堂是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
  • “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夹,室的两旁有房、有厢。这样的一组建筑又统称为堂,泛指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居处建筑。
  • “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自汉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宫殿、寺观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堂,如南北朝宫殿中的“东西堂”、佛寺中的讲堂、斋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