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甲

词典解释: bǐ jiǎ1.古时一种便于骑射的服装。类似后来的背心。 2.指背心。国语辞典注音 ㄅㄧˇ ㄐㄧㄚˇ  拼音 bǐ jiǎ背心。▶ 《元史.卷一一四.后妃傳.世祖后察必傳》:「又製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曰,以便弓馬,時皆倣之。」▶ 《金瓶梅.第三回》:「上穿白夏布衫兒,桃紅裙子藍,正在房裡做衣服。見西門慶過來,便把頭低了。」或作「馬甲」。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6717页 第5卷 262

词典名字:

比甲

词典发音:

bǐ jiǎ

国语辞典
  • 古时一种便于骑射的服装。类似后来的背心。
  • 指背心。
  • 基本解释

    比甲[ bǐ jiǎ ]

    ⒈  背心。也作「马甲」。

    《元史·卷一一四·后妃传·世祖后察必传》:「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倣之。」
    金瓶梅·第三回》:「上穿白夏布衫儿,桃红裙子蓝比甲,正在房里做衣服。见西门庆过来,便把头低了。」

    引证解释

    ⒈  古时一种便于骑射的服装。类似后来的背心。

    《元史·后妃传一·世祖后察必》:“﹝﹞又製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於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倣之。”

    ⒉  指背心。

    《西游记》第二三回:“﹝那妇人﹞穿一件织锦官緑紵丝袄,上罩着浅红比甲。”
    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大姑》:“视之,不甚修长;衣絳红,外袭雪花比甲。”
    何垠 注:“比甲,半臂也,俗呼背心。”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比甲

  •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通常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种汉服款式,无袖长罩衫,又叫做“背心”。后来传入蒙古。据《元史》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