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

词典解释: máo gōng dǐng 西周晚期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鼎上有铭文四百七十九个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赏臣下毛公?fe43?的事情。是中国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现藏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国语辞典注音 ㄇㄠˊ ㄍㄨㄥ ㄉㄧㄥˇ  拼音 máo gōng dǐng西周宣王時青銅器,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銘文計有四百九十七字,是現存青銅器中,文字記載最長的。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8981页 第6卷 998

词典名字:

毛公鼎

词典发音:

máo gōng dǐng

国语辞典
西周晚期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鼎上有铭文四百七十九个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赏臣下毛公fe43的事情。是中国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现藏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基本解释

毛公鼎[ máo gōng dǐng ]

⒈  西周宣王时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铭文计有四百九十七字,是现存青铜器中,文字记载最长的。现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

引证解释

⒈  西周 晚期 宣王 时的青铜器。 清 道光 末在 陕西省 岐山县 出土。完好无损铭文三十二行,连重文共四百九十七字。为传世青铜器最长的铭文。此器现藏我国 台湾省。参阅 郭沫若 《“毛公鼎”之年代》。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毛公鼎

  •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00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
  • 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