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

词典解释: shì zú 又称“公社”。原始社会中以血缘关系联结起来的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初为母系,新石器时代末期起过渡到父系。内禁止通婚,实行族外婚,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产,平均分配,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公共事务由推举产生的首领管理,重大问题由成员会议决定。随生产力提高,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制度解体。国语辞典注音 ㄕˋ ㄗㄨˊ  拼音 shì zú1. 一個單系的繼嗣群,通常是共財的、外婚的或地域化的親屬團體。成員相信共有一位 創始的祖先,但其正確的譜系關係已無法追溯。2. 姓氏宗族的分系,分開來稱為「氏」、合稱為「族」。▶ 《文選.班彪.王命論》:「是故劉氏承堯之祚,之世,著于春秋。」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9402页 第6卷 1419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184页

词典名字:

氏族

词典发音:

shì zú

国语辞典

氏族 shìzú

[clan] 原始社会由血统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的集体。氏族内部禁婚,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产和集体消费

基本解释

氏族[ shì zú ]

⒈  一个单系的继嗣群,通常是共财的、外婚的或地域化的亲属团体。成员相信共有一位创始的祖先,但其正确的谱系关系已无法追溯。

⒉  姓氏宗族的分系,分开来称为「」、合称为「」。

《文选·班彪·王命论》:「是故刘氏承尧之祚,氏族之世,著于春秋。」

英语clan

德语Klan (S, Gesch)​

法语clan

引证解释

⒈  宗族。

汉 班彪 《王命论》:“故 刘氏 承 尧 之祚,氏族之世,著于 春秋。”
唐 刘知几 《史通·邑里》:“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虽氏族可验,而邑里难详。”
宋 苏轼 《眉州远景楼记》:“吾州之俗……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
清 顾炎武 《裴村记》:“盖近古氏族之盛,莫过於 唐。”

⒉  宗族谱系。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聪敏》:“秦 府仓曹 李守素 尤諳氏族,时人号为‘肉谱’。”
《新唐书·儒学传中·殷践猷》:“博学,尤通氏族、历数、医方。”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大历 已后,专学者有 蔡广成 《周易》……天文则 徐泽,氏族则 林寳。”

⒊  指姓。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氏族》:“战国 时人,大抵犹称氏族, 汉 人则通谓之姓。”
《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旗人彼此相见,不问氏族,先问台甫。”

⒋  原始社会中按血缘关系结成的集体。其内部实行禁婚,集体公有生产资料,集体生产,集体消费。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氏族 (原始社会中人类社会群体)

  • 氏族是原始社会基本的、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母系氏族产生于原始社会人类由原始群转化为氏族组织的初期,在母系氏族制度下,子女属于母方氏族成员,世系按母方计算,妇女在氏族里受到普遍尊敬,成为氏族社会的中心。原始社会发展到野蛮时代后期,父系氏族取代了母系氏族,子女由母方氏族成员变成父方氏族成员,子女的血统、世系也按父系计算,实行子女承袭父方财产的新的继承制度,丈夫在家庭中居于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