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

词典解释: mín jū 1.百姓居住之所。 2.民家﹐民房。国语辞典注音 ㄇㄧㄣˊ ㄐㄩ  拼音 mín jū民宅、民房。▶ 《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五月,世宗下詔敕天下寺院無敕額者悉廢之,毀為。」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9408页 第6卷 1425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903页

词典名字:

民居

词典发音:

mín jū

国语辞典
1.百姓居住之所。 2.民家﹐民房。
基本解释

民居[ mín jū ]

⒈  民宅、民房。

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五月,世宗下诏敕天下寺院无敕额者悉废之,毁为民居。」

英语houses, homes

德语einfaches Landhaus, einfaches Haus aus dem Volk (S, Arch)​

法语maison, habitation

引证解释

⒈  百姓居住之所。

《礼记·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
《管子·小匡》:“民居定矣,事已成矣。”
《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今东郊被 宋 兵残破,民居未復。”

⒉  民家,民房。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泗水》:“左右民居,识其将漏,预以木为曲洑,约障穴口,鱼鳖暴鳞不可胜载矣。”
《新唐书·五行志一》:“开成 二年六月, 徐州 火,延烧民居三百餘家。”
《明史·五行志一》:“番禺、南海 风雷大作,飞雹交下,坏民居万餘。”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民居

  •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广东镬耳屋、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的客家土楼和蒙古的蒙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