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

词典解释


也叫“曲流”。指迂回曲折的河床或河道。常见于平原河流中下游。如长江中游荆江段,有“九曲回肠”之称。
古地区名。(1)指今山西永济市蒲州南至芮城西风陵渡一带。黄河自北向南流,至此折向东流成一曲,故名。春秋时秦、晋曾屡次作战于此。《春秋》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晋人、秦人战于河曲。”(2)指今青海省东南境黄河曲流处。东汉时羌族居此,号河曲羌。
县名。在山西省西北部、黄河东岸,邻接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宋置火山县,后省。金改置河曲县。以黄河曲折流贯西部边境而得名。经济以农业为主,产黍、谷子、高粱、莜麦、小麦和马铃薯。特产海红果、“黄河鲤鱼”。矿产有煤、铝土。工业有采矿、化肥、水泥、电力等。古迹有岱岳庙、海潮庵。

词典名字:

河曲

词典发音:

hé qū

国语辞典

河曲 héqǔ

[bend (of a river)] 河流迂曲的地方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河流迂曲的地方。

列子·黄帝》:“因復指河曲之淫隈曰:‘彼中宝珠,泳可得也。’”
张衡 《西京赋》:“缀以二 华,巨灵贔屓,高掌远蹠,以流 河 曲。”
唐玄宗 《潼关口号》:“河 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邵进士三世姻》:“再世当生 馆陶 董 家。所居滨河,河曲第三家。”

⒉  春秋 晋 地。指今 山西省 永济县 西 蒲州 到 芮城县 西 风陵渡 一带。 黄河 自北向南流,至此折向东流成一曲,故名。

《春秋·文公十二年》:“晋 人, 秦 人战于 河曲。”
杜预 注:“河曲 在 河东 蒲坂县 南。”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