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字母

词典解释

又称“国音字母”。中国第一套公定的为汉字注音和推行汉语标准音用的拼音字母。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计字母三十九个,排列以ㄍㄎ开始;1919年改定字母次序,加ㄧㄛ(后改为ㄜ),成为四十个。即: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直行作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注音初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有三个浊音声母和入声调类,并有尖团音分别。后以北京音为标准,只作注方音之用。1930年国民党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1958年后为《汉语拼音方案》所取代。目前台湾省仍使用。

词典名字:

注音字母

词典发音:

zhù yīn zì mǔ,zhù yīn fú hào

国语辞典

注音字母,注音符号 zhùyīn zìmǔ,zhùyīn fúhào

[the 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前用来标注汉字字音的音标,采用笔划简单的汉字,有的加以修改,共有二十四个声母,十六个韵母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