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

词典解释

清朝同、光年间倡导和推行*洋务运动的一派政治势力。主要有以奕、文祥、崇厚为代表的满族洋务集团,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湘系集团(左在湘系中又自成体系)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系集团。中法战争后又出现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集团。李鸿章一度担任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后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所办洋务企业最多,成为全国洋务活动的实际主持者。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集团势力日削,张之洞和盛宣怀继起成为洋务派的后劲。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举办“新政”及维新运动兴起,洋务派作为一种政治势力逐渐解体。

词典名字:

洋务派

词典发音:

yáng wù pài

国语辞典

洋务派 yángwùpài

[advocates of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清末买办化的封建官僚统治集团。1860年(咸丰十年)后,清政府中央以奕訢(恭亲王)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主张依靠外国授助开办近代军事工业等,镇压人民反抗。保持封建统治。被称为洋务派。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派乃失势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洋务派

  • 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
  • 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訢、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亲贵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