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深
词典解释:
中国剧作家、导演。字浅哉,江苏常州人。1912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赴美学烧瓷工程,后改学戏剧。1922年回国,在上海从事戏剧活动,先后领导戏剧协社、复旦剧社,并参加南国社。30年代初参加左翼戏剧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领导上海救亡演剧二队赴内地,后参加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任戏剧科科长,参与筹组十个抗敌演剧队,积极推动抗日救亡演剧活动。先后创作《赵阎王》、《五奎桥》、《香稻米》、《包得行》、《鸡鸣早看天》等剧本,并从事戏剧电影导演,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和剧场艺术水平的提高有显著贡献。同时长期执教于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建国后历任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有《洪深文集》四卷行世。
引证解释
⒈ 广博而深奥。
引《<百喻经>序》:“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一》:“夫圣人之道,诚高远而洪深。”
网络解释
洪深 (民国时期电影先驱)
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字浅哉,号伯骏,曾用笔名庄正平、乐水、肖振声等。民国时期导演、剧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1916年考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工系,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1922年回国,1923年9月加入戏剧协社。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以光明剧社名义加入左翼剧团联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立即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1938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洪深任戏剧科科长,和田汉一起组建了十个抗敌演剧队。1940年因经济拮据服毒自杀,经抢救后脱离危险。1949年5月赴苏联参加第一届世界和平代表大会。1955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