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敦

词典解释: hún dūn 1.同"浑沌"。国语辞典注音 ㄏㄨㄣˋ ㄉㄨㄣ  拼音 hùn dūn1. 相傳為堯舜時四凶中的驩兜,為人不分是非、善惡。見《左傳.文公十八年》。後用以指 冥頑糊塗、不開通。亦作「渾沌」。2. 模糊不分明的樣子。▶ 《山海經.西山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亦作「渾沌」。

词典名字:

浑敦

词典发音:

hún dūn

国语辞典
  • 同“浑沌 ”。
  • 基本解释

    浑敦[ hùn dūn ]

    ⒈  相传为尧舜时四凶中的驩兜,为人不分是非、善恶。见《左传·文公十八年》。后用以指 冥顽糊涂、不开通。也作「浑沌」。

    ⒉  模糊不分明的样子。也作「浑沌」。

    《山海经·西山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引证解释

    ⒈  同“浑沌”。按,昏蜑,即浑蛋。

    山海经·西山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 帝江 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昔 帝鸿氏 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嚚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 浑敦。”
    杜预 注:“浑敦,不开通之貌。”
    按,浑敦,《史记·五帝本纪》作“浑沌”。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左传》‘浑敦’, 杜 解谓不开通之貌。 《庄子·应帝王篇》:‘中央之帝为 浑沌,无七窍’,亦此义也。今音转谓人不开通者为昏蜑。”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浑敦

  • 浑敦,模糊不分明的样子。《神异经》曰:“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耳而不闻,有腹而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而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人有凶德而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曰浑沌,一名无耳,一名无心。所居无为,常咋尾回转,向天而笑。” 《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嚚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即以凶兽喻人,以彰其恶。(概述图出自撒旦君的《朝拾鬼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