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潮汐

词典解释

习称“海潮”或“天文潮”。由于月球和太阳引潮力的作用或因大洋潮波传入,使得海面发生周期性涨落的现象。平均周期(即上一次高潮或低潮至下一次高潮或低潮相隔的平均时间)一般为12时25分。在白昼的称为“潮”,在夜间的称为“汐”,两者名异实同。潮汐的大小和涨落时刻逐日不同。因月球的引潮力约为太阳的2.17倍,故潮汐现象主要随月球运行而变化,且由于各地纬度不同和海区地形、深度等因素的影响,除上述每日升降两次的半日潮外,还有一太阴日升降一次的全日潮和一太阴日升降两次和一次、两次混杂出现的混合潮。海洋潮汐在铅直方向上表现为潮位升降,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潮流涨落。它们是无数海水质点在潮波传播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和转换的体现。

词典名字:

海洋潮汐

词典发音:

hǎi yáng cháo xī

国语辞典
习称“海潮”。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各处的引力不同所引起的海面水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一般一地的潮位每昼夜有两次涨落:一次在白天,称为“潮”;一次在晚上,称为“汐”,合称“潮汐”。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海洋潮汐

  • 海洋潮汐(ocean tide) 海水受潮汐力作用而产生的海洋水体的长周期波动现象。这种波动又称潮波。它在铅直方向表现为潮位升降,在水平方向表现为潮流涨落。
  • 海洋潮汐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代称白天的河海涌水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