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

词典解释: hǎi zhé (-zhé) : 腔肠动物,钵水母纲。体形似伞,漂浮于海上。口部向下,延长成口腕。雌雄异体。再生能力强。中胶层很厚,富含水分和胶质物。加工后伞部称“皮”,口腕部称“头”,可供食用。国语辞典注音 ㄏㄞˇ ㄓㄜˊ  拼音 hǎi zhé動物名。腔腸動物水母類。形如傘蓋,平滑黏軟,有腕八枚下垂。其薄皮經人工脫水處理後可食用。亦稱為「水母」。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7684页 第5卷 1229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07页

词典名字:

海蜇

词典发音:

hǎi zhé

国语辞典

海蜇 hǎizhé

[jellyfish] 生活在海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体形半球状,可作食用,上面呈伞状,白色,借以伸缩运动,称为海蜇皮,下有八条口腕,其下有丝状物,灰红色,叫海蜇头

基本解释

海蜇[ hǎi zhé ]

⒈  动物名。腔肠动物水母类。形如伞盖,平滑黏软,有腕八枚下垂。其薄皮经人工脱水处理后可食用。

英语Rhopilema esculenta, an edible jellyfish

德语Qualle, Meduse (S, Bio)​

法语Rhopilema esculentum

引证解释

⒈  腔肠动物。伞部隆起呈馒头状,直径达五十厘米,最大可达一米,胶质较坚硬,通常青蓝色。触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许多瓣片。广布于我国南北各海中。可供食用,并可入药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海蜇 (水生无脊椎动物)

  • 海蜇(seajelly,or jellyfish, nettlefish)hǎi zhé ㄏㄞˇ ㄓㄜˊ(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 。伞部隆起呈馒头状,直径达五十厘米,最大可达约一米五,胶质较坚硬,通常青蓝色。触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许多瓣片。广布于我国南北各海中。可供食用,并可入药。
  • 海蜇,俗称为水母、石镜、蜡、樗、蒲鱼、水母鲜和海(虫宅zha)等。海蜇属钵水母纲,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体形程半球状,可食用,上面呈伞状,白色,借以伸缩运动,称为海蜇皮,下有八条口腕,其下有丝状物,呈灰红色,叫海蜇头。
  • 腔肠动物。伞部隆起呈馒头状,直径达五十厘米,最大可达一米,胶质较坚硬,通常青蓝色,触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许多瓣片。广布于中国南北各海中。尤其是浙江沿海最多。可供食用,并可入药。
  • 海蜇(Rhopilema)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科,海蜇属的统称。营海洋漂浮生活。成体伞部隆起呈半球状,体伞表面光滑、中胶层厚。伞径300~600毫米,最长可达1米。伞缘有八个缺刻,各有14~22个舌状缘瓣。无伞缘触手。口腕八条,三翼型。每条口腕约有150~180条丝状物和30~40条棒状物。大型的口消失,依靠缘瓣上的小型吸口吸食小型动植物。内伞有发达的环肌。中国沿海广泛分布,以浙江和福建沿海最多。每年8~9月成群出没海面。可人工培育,并已人工放流以增加其资源量。可供食用,并可入药。伞部俗称“蜇皮”,口腕部俗称“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