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染

词典解释: diǎn rǎn 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一经~,形象更加生动。国语辞典注音 ㄉㄧㄢˇ ㄖㄢˇ  拼音 diǎn rǎn1. 畫家點綴景物及渲染色彩。後亦代稱畫水墨畫。▶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武烈太子偏能寫真,坐上賓客,隨宜點染,即成數人。以問童孺,皆知姓名矣。」2. 文章信筆隨意寫成。▶ 宋.陸游〈掩門〉詩四首之三:「點染聊成家,呻吟僅似詩。」3. 受汙、玷汙。▶ 唐.杜甫〈故著作郎貶台州司戶滎陽鄭公虔〉詩:「反覆歸聖朝,點染無滌盪。」4. 馬馬虎虎的敷衍一下。▶ 《負曝閑談.第三回》:「另外還有營官那邊、號房裡、門房裡、廚房裡,都得點染點染。」

词典名字:

点染

词典发音:

diǎn rǎn

国语辞典

点染 diǎnrǎn

[add details to a painting;touch up a piece of writing] 绘画时画家点笔染翰

武烈太子偏能真,座上宾客随宜点染。——《颜氏家训·杂艺》

基本解释

点染[ diǎn rǎn ]

⒈  画家点缀景物及渲染色彩。后亦代称画水墨画。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

⒉  文章信笔随意写成。

宋·陆游〈掩门〉诗四首之三:「点染聊成家,呻吟仅似诗。」

⒊  受污、玷污。

唐·杜甫〈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诗:「反复归圣朝,点染无涤荡。」

⒋  马马虎虎的敷衍一下。

《负曝闲谈·第三回》:「另外还有营官那边、号房里、门房里、厨房里,都得点染点染。」

引证解释

⒈  点笔染翰。指绘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武烈太子 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子,皆知姓名矣。”
元 赵孟頫 《桃源春晓图》诗:“瀛洲 仙客知仙路,点染丹青寄轻素。”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美人一去,庭院寂寥,正好点染,应酬画债。”

⒉  写作;修饰文字。

宋 陆游 《掩门》诗:“点染聊成字,呻吟仅似诗。”
明 《杀狗记·家门大意》:“点染新词别样锦,推敲旧谱无瑕玉。”
鲁迅 《<故事新编>序言》:“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

⒊  染色;着色。

《元典章·礼部五·阴阳学》:“﹝鞭子﹞用粉五色点染。”
曹靖华 《飞花集·点苍山下金花娇》:“大理 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

⒋  沾染;沾附。

唐 郑损 《星精石》诗:“苍苔点染云生靨,老雨淋漓铁溃痕。”
宋 方夔 《感兴》诗之十四:“秋夜不肯明,霜露畏点染。”

⒌  玷污;污染。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反復归圣朝,点染无涤盪。”
仇兆鳌 注:“虔 本心归王室,但一受伪命,无从洗涤。”

⒍  点缀;装点。

杨朔 《泰山极顶》:“万山丛中,时而点染着极其工细的人物。”
庐隐 《海滨故人》:“寂寞的松林和无言的海流,被这五个女孩子点染得十分热闹。”

⒎  打点。

《负曝闲谈》第三回:“另外还有营官那边,号房里、门房里、厨房里,都得点染点染,把这位 柳老爷 弄了个家产尽絶。”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点染

  • 点染就是工笔画中的一种染色技巧,指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此法。
  • 明朝 杨补 画。 纸本墨笔 纵26.7厘米,横3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杨补(1598—1657)明代画家。字无补,号古农,祖籍临江(今江西清江),生于吴,后为长洲(今江苏吴县)布衣。这幅画构图丰满,正中一座山峦迫塞画面,给人以弃绝弃绝尘俗之感。杨补山水学黄公望,但这幅画上兼有吴镇风格影响。画上勾皴点染并用,落墨大胆沉着,浓墨醒目,墨色层次丰富,构成了画面的空间感。山石坡地以长披麻皴写出,笔力劲爽,表现出了山岩的独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