牓子

词典解释: bǎng zǐ 1.札子﹐奏折。 2.指便条。 3.告示。国语辞典注音 ㄅㄤˇ ˙ㄗ  拼音 bǎng zi1. 摺帖之類,古代用以陳述事情,或謁人時,寫姓名、頭銜在上面,託守門者通報,以求引見。▶ 《新唐書.卷一六七.王播傳》:「帝嘗以疑事令使者口質,起見附使者上,凡成十篇,號曰寫宣。」2. 告示。▶ 唐.李公佐《謝小娥傳》:「歲餘,至潯陽郡,見竹戶上有紙,云『召傭者』。」▶ 《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這漢上岳十年,打盡天下使棒的,一連三年無對,今年又是沒對,那利物有一千貫錢,都屬他,對面壁上貼的是沒對。」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9032页 第6卷 1049

词典名字:

牓子

词典发音:

bǎng zǐ

国语辞典
1.札子﹐奏折。 2.指便条。 3.告示。
基本解释

牓子[ bǎng zi ]

⒈  折帖之类,古代用以陈述事情,或谒人时,写姓名、头衔在上面,托守门者通报,以求引见。

《新唐书·卷一六七·王播传》:「帝尝以疑事令使者口质,起见牓子附使者上,凡成十篇,号曰写宣。」

⒉  告示。

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岁余,至浔阳郡,见竹户上有纸牓子,云『召佣者』。」
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这汉上岳十年,打尽天下使棒的,一连三年无对,今年又是没对,那利物有一千贯钱,都属他,对面壁上贴的是没对牓子。」

引证解释

⒈  札子,奏折。

唐 王建 《宫词》之五九:“自写金花红牓子,前头先进凤凰衫。”
《新唐书·王起传》:“帝尝以疑事令使者口质, 起 具牓子附使者上,凡成十篇,号曰《写宣》。”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唐 人奏事,非表非状者,谓之牓子,亦谓之録子,今谓之札子。”

⒉  指便条。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士大夫交謁,祖宗时用门状…… 绍兴 初乃用牓子,直书衔及姓名。”

⒊  告示。

李公佐 《谢小娥传》:“岁餘,至 潯阳郡,见竹户上有纸牓子,云‘召佣者’。”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牓子

  • 唐大臣奏事,非表非状者称牓子,亦称录子。宋称剳子。用于奏事或通谒,各官署间往来亦用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