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弦琴

词典解释

亦称“瓢琴”。京族拨弦乐器。京语称“单莫意埃”。琴身桐木制或竹筒制。长形无底,张金属弦一根,一头系于琴尾,另一头穿过喇叭形的瓢瓜,扎在插于琴头的小竹柄上。演奏时,左手控制小柄以改变音高,右手用竹片拨奏。音色优美清柔。常用以独奏或伴奏。

词典名字:

独弦琴

词典发音:

dú xián qín

国语辞典
  • 一种弹拨的一弦琴。以劈成一半的竹筒或木质音箱为琴身,用金属弦一根,一端系于琴尾,一端扎在琴头的竹柄上,用竹片拨奏。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一种弹拨一弦琴。以劈成一半的竹筒或木质音箱为琴身,用金属弦一根,一端系于琴尾,一端扎在琴头的竹柄上,用竹片拨奏。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清商伎》者, 隋 清乐也,有编鐘、编磬、独弦琴。”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八:“﹝ 韩熙载 ﹞贫乏无以给……负独弦琴,随房歌鼓丐食。”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独弦琴

  • 独弦琴,京族弹弦乐器。京语称旦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独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间竹制乐器。我国南方盛产竹材古代就有了用粗大的竹子制作的管形乐器,挑起竹皮为弦(俗称篾弦),用以敲击或弹拨,并由此使弦鸣乐器得到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