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炽灯

词典解释: bái chì dēng由电流通过灯丝加热至白炽状态而发光的一种光源。用耐热玻璃制成灯泡,内装钨质灯丝,泡内抽成真空,以免灯丝氧化,或再充入惰性气体(如氩),以减少灯丝受热蒸发,通电后灯丝灼热而发光。虽发光效率较低,但制造方便,成本低,启动快,线路简单,现仍广泛采用。国语辞典注音 ㄅㄞˊ ㄔˋ ㄉㄥ  拼音 bái chì dēng用炭、鋨、鉭、鎢做成燈絲,並加高溫強熱,使其發出強光的電燈。而為延長燈泡壽命,則把燈泡內抽成真空,並充入氮、氬等惰性氣體,且將燈絲燒成雙層螺旋狀用以防止熱的損失。亦稱為「白熱電燈」、「白熾電燈」。

词典名字:

白炽灯

词典发音:

bái chì dēng

国语辞典

白炽灯 báichìdēng

[incandescent lamp] 最常用的一种电灯。采用真空或充有惰性气体的玻璃灯泡,电流通过时,灯丝白热发光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白炽灯

  • 白炽灯(Incandescent Lamp,Incandescent light bulb)是将灯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利用热辐射发出可见光的电光源。于1879年由美国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发明。
  • 制成碳化纤维(即碳丝)白炽灯以来,经人们对灯丝材料、灯丝结构、充填气体的不断改进,白炽灯的发光效率也相应提高。1959年,美国在白炽灯的基础上发展了体积和光衰极小的卤钨灯。白炽灯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研制节能型灯泡,不同用途和要求的白炽灯,其结构和部件不尽相同。白炽灯的光色和集光性能很好,但是因为光效低,已逐步退出生产和销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