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蔹

词典解释: bái liǎn 1.攀缘藤本。块根纺锤形。掌状复叶﹐互生小叶多为羽状分裂。夏季开淡黄色小花。浆果球形﹐大如豌豆﹐熟后蓝紫色或白色。块根入药﹐主治痈肿等症。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国语辞典注音 ㄅㄞˊ ㄌㄧㄢˋ  拼音 bái liàn植物名。葡萄科蛇葡萄屬,蔓性小灌木狀的草本。根為塊莖狀,葉互生為掌狀複葉,色青綠,卵形以至長橢圓狀卵形,先端尖或漸尖。五、六月間開黃綠色小花,排列成聚繖花序。果實為球形的漿果。一般供觀賞,根可入藥。亦稱為「白草」。

词典名字:

白蔹

词典发音:

bái liǎn

国语辞典
攀缘藤本。块根纺锤形。掌状复叶﹐互生小叶多为羽状分裂。夏季开淡黄色小花。浆果球形﹐大如豌豆﹐熟后蓝紫色或白色。块根入药﹐主治痈肿等症。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白蔹》。
基本解释

白蔹[ bái liàn ]

⒈  植物名。葡萄科蛇葡萄属,蔓性小灌木状的草本。根为块茎状,叶互生为掌状复叶,色青绿,卵形以至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尖或渐尖。五、六月间开黄绿色小花,排列成聚繖花序。果实为球形的浆果。一般供观赏,根可入药。

引证解释

⒈  攀缘藤本。块根纺锤形。掌状复叶,互生小叶多为羽状分裂。夏季开淡黄色小花。浆果球形,大如豌豆,熟后蓝紫色或白色。块根入药,主治痈肿等症。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白蔹》。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白蔹 (葡萄科植物)

  • 白蔹,又名山地瓜、野红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等,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及陕西、宁夏、四川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可以清热解毒,消痈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