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幡

词典解释: bái hǔ fān 1.有白虎图像的旗。古代用作传布朝廷政令或军令的符信。国语辞典注音 ㄅㄞˊ ㄏㄨˇ ㄈㄢ  拼音 bái hǔ fān有白虎圖形的旗子,用來詔令傳信。▶ 《宋書.卷四○.百官志下》:「朝會宴饗,則將軍戎服,直侍左右,夜開城諸門,則執監之。」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1336页 第8卷 180

词典名字:

白虎幡

词典发音:

bái hǔ fān

国语辞典
有白虎图像的旗。古代用作传布朝廷政令或军令的符信。
基本解释

白虎幡[ bái hǔ fān ]

⒈  有白虎图形的旗子,用来诏令传信。

《宋书·卷四〇·百官志下》:「朝会宴飨,则将军戎服,直侍左右,夜开城诸门,则执白虎幡监之。」

引证解释

⒈  有白虎图像的旗。古代用作传布朝廷政令或军令的符信。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魏 朝有青龙幡、朱雀幡、玄武幡、白虎幡、黄龙幡五,而以招四方……今 晋 朝唯用白虎幡。”
《宋书·百官志》:“殿中将军……朝会宴饗,则将军戎服,直侍左右,夜开城诸门则执白虎幡监之。”
南史·萧颖胄传》:“初, 山阳南州,谓人曰:‘朝廷以白虎幡追我,亦不復还矣。’”
唐 避 太祖 李虎 讳,改为“白武幡”或“白兽幡”。 《晋书·职官志》:“久之, 武帝 每出入, 勰 持白兽幡在乘舆左右,卤簿陈列齐肃。”
《北史·封敕文传》:“敕文 谋於众曰:‘困兽犹鬭,而况於人。’乃以白武幡宣告贼众,若能归降,原其生命。应时降者六百餘人。”
《隋书·礼仪志三》:“受降使者一人,给二马軺车一乘,白兽幡及节各一。”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白虎幡

  • 白虎幡,汉语词语,读音是bái hǔ fān,指有白虎图像的旗,古代用作传布朝廷政令或军令的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