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

词典解释

亦作“皁角”。即皂荚。 宋 孔平仲 《晚兴》诗:“皁角芽已长,瑞香花欲吐。”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打扮着等他。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离县九里有座庙,唤做 皂角林大王庙 ,庙前有两株皂角树,多年结成皂角,无人敢动。” 丁玲 《法网》二:“棕板刷子用力的在一些脏布片上擦着,一些灰色的、蓝色的、黑色的衣服,在皂角的泡沫里,便稍稍变得干净了一点。”参见“皂荚”。

词典名字:

皂角

词典发音:

zào jiǎo

国语辞典
1.亦作"皁角"。 2.即皂荚。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皁角”。即皂荚。参见“皂荚”。

宋 孔平仲 《晚兴》诗:“皁角芽已长,瑞香花欲吐。”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打扮着等他。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
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离县九里有座庙,唤做 皂角林大王庙,庙前有两株皂角树,多年结成皂角,无人敢动。”
丁玲法网》二:“棕板刷子用力的在一些脏布片上擦着,一些灰色的、蓝色的、黑色的衣服,在皂角的泡沫里,便稍稍变得干净了一点。”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皂角

  • 皂角是我国特有的苏木科皂荚属树种之一,应呈剑鞘状,略弯曲,长100~400mm,宽约40 mm,厚10~15 mm。表面红褐色,被灰色粉霜,种子所在处隆起。两端略尖,基部渐窄而弯曲,有短果梗或果梗痕,两侧有明显的纵棱线。种多数,扁椭圆形,黄棕色,光滑。质硬。气微,有刺激性,味辛辣。 完整的棘刺常分枝,有时再分小枝,刺端锐尖,基部扁圆柱状,全长约10cm或更长,基部直径0.8~1.2cm。表面紫棕色或红棕色。体轻,质坚硬,切断面木部黄白色,髓疏松,棕色,无臭,味淡。 习性:喜光而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及肥沃土壤,亦耐寒冷和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