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条

词典解释: pí tiáo 杂技节目。形成于清代。最初为用三根长竿搭成三角架,架端垂几根皮带,演员手握皮带腾身做各种惊险动作。后在舞台上表演,皮带从相应装置上垂下。今“绸吊”、“吊环”等高空杂技,即由此发展而成。国语辞典注音 ㄆㄧˊ ㄊㄧㄠˊ  拼音 pí tiáo1. 用皮革所製成的長條形帶子。▶ 清.楊賓《柳邊記略.卷三》:「存貯年久者曰檔案、曰檔子,以積累多,貫皮條挂壁若檔故也。」2. 為男女雙方媒介色情,拉攏不正當關係的牽合的人。▶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宦門弟錯立身.第二出》:「若論我做皮條,真個是無比,若是說不肯,一頓打出屎。」亦稱為「皮條客」。

词典名字:

皮条

词典发音:

pí tiáo

国语辞典

皮条 pítiáo

(1) [thong]∶用皮革或生皮做的条或带,常用作鞭梢或缰绳。亦称“皮带”

(2) [pimp]∶比喻男女间的不正当关系

拉皮条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皮条

  • 皮条是近代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体育健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