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

词典解释: xiāng hè gē1.古歌名。国语辞典注音 ㄒㄧㄤ ㄏㄜˋ ㄍㄜ  拼音 xiāng hè gē樂曲名。為兩漢及魏晉對民間歌曲作藝術加工所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樂的總稱。最初不用任何伴唱、伴奏,後一人唱,三人和,也有以樂器與歌曲相和的。伴奏的樂器除歌者所執的節鼓外,常用的有琴、瑟、琵琶、笛、箏、笙等。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0747页 第7卷 1145

词典名字:

相和歌

词典发音:

xiāng hé gē

国语辞典
古歌名。
基本解释

相和歌[ xiāng hè gē ]

⒈  乐曲名。为两汉及魏晋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所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最初不用任何伴唱伴奏,后一人唱,三人和,也有以乐器与歌曲相和的。伴奏的乐器除歌者所执的节鼓外,常用的有琴、瑟、琵琶、笛、筝、笙等。

引证解释

⒈  古歌名。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题解

《宋书·乐志三》:“《相和》, 汉 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相和歌

  • 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相和歌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传统民俗活动等场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相和歌所用的宫调,主要有瑟调、清调、平调3种,也叫相和三调。与后世所谓“清商三调”相同,简称“三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