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眦

词典解释: yá zì 1.见""。国语辞典注音 ㄧㄚˊ ㄗˋ  拼音 yá zì發怒時瞪著眼睛的樣子。▶ 《漢書.卷六○.杜周傳》:「反因時信其邪辟,報睚眥怨。」▶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

词典名字:

睚眦

词典发音:

yá zì

国语辞典

睚眦 yázì

(1) [angry stare]∶发怒时瞪眼睛

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红楼梦》

(2) [small grievance]∶借指极小的仇恨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史记·范雎蔡泽传》

凡平日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三国演义》

基本解释

睚眦[ yá zì ]

⒈  发怒时瞪著眼睛的样子。

《汉书·卷六〇·杜周传》:「反因时信其邪辟,报睚眦怨。」
《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

引证解释

⒈  见“睚眦”。亦作“睚眥”。瞋目怒视;瞪眼看人。借指微小的怨恨。

《战国策·韩策二》:“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 政 独安可嘿然而止乎?”
《汉书·孙宝传》:“我与 穉季 幸同土壤,素无睚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毋挟枪矛,寻睚眦以酿衅。”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十:“他受不了百口嘲谤,也忍不下万目睚眦。”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睚眦 (中国古代神兽)

  • 睚眦,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九子第二子,古代史书记载其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血嗜杀,而且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
  • 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睚眦变成了克杀一切邪恶的化身。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外形是豺身龙首,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的作用。